中学语文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网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篇(8)

其实,现代英语是世界上最简单易学的语言,二次大战后英语能在全球迅速推广,成为世界15亿以上人口厂“泛使用的国际性通用语言,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英语并不难学。英语是表音文字,由26个笔划简单的字母去拼写所有的词句,可以以少生多、以简驭繁,在简明易读,简单易学,简便易用等方面远远忧于汉语等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最大美点是词形变化多,不易掌握。但在所有的西方拼音文字中,英语的词形屈折变化却是最简单的,它只有四种基本词形变化。因此,英语主要靠词序和功能词来组词成句,表情达意。这恰好与汉语的特点相一致,汉语正是完全由字序和虚词组字成句的。更难得的是,据丹麦著名的语言学家耶斯帕森(0.)统计,英语中竟有多达9l%的句子结构与汉语句式相吻合、同属SVO句型,即主语——谓语——宾语。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与英语亲缘关系很近,同属日耳曼语族的法语中只有约64%,德语中仅有的30%的句子属这种句式。因此,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显然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已经掌握了汉语这个世界上最复杂难学的语言,中国学生在语言学习上都是有天资的,学习现代英语时更具备明显的优势。事实上,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历来都是快速高效的,早在建国之前,多数学生就已达到了中学六年英语基本过关的程度。许多文化名人和学者如朱生好,葛传粱、肖乾等,竟都是自学英语成才的。所以,举世闻名的英语教学法专家理查兹(A。)和吉普森()都说过:“中国学生是世界第一流的”。英国蒙哥马利元帅也说,“我走遍了世界各地,英语说得最好的都是中国人。”

(二)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我国中学英语教育长期以来费时低效?通过全面深入的反思,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在放我们的外语教学思想受到了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严重的思想束缚,深深地陷入了盲目性:

-、凯洛夫的“三个中心”论建国之初,我国教育界举国一致学习、贯彻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凯洛夫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论统治了我们的教育思想并主宰着一切教学活动。英语课成了教师照本宣科一言堂讲解教材内容的场所,学生则成了被动地接受灌输、强记硬背教材内容的容器。便英语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语言教学应遵循的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目的性、主动性等一系列根本性原则。

二、盲目照搬国外外语教学洁学法半个多世纪以从,从翻译法、法接法、听说自觉对比到、视听法、情景法、交际法等国外外语教学法都被走马灯似地引进,照搬放我国的英语课堂上。我们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外语教学法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受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师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任何一种国外外语教学法都不是为我们中国人在中国大地上学英语而设计的。因此,不宜盲目照搬。更何况它们各自都有局限性,并非十全十美。

三、功利主义的应试教学拔茵助长式的应试教学导致了英语课上“详讲知识、细抠语法、死记硬背、题海应试”等典型错误的语言教学模式,几乎是“怎么错就怎么教”,造成了听说方面的“聋哑英语”,读写上的“文盲英语”及交际运用时的“痴呆”英语,致使师生双方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过重。

正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思想束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偏离了正确的途径,深深地陷入了久学不通的泥潭之中,今天,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所以首先就要摆脱种种错误的思想束缚,否定墨守陈规。须另辟捷径,走创新之路,在英语教学中坚持创新教育,努力探索新的、符合中国国情、学情与教情的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快速高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迅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

英语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必须遵循正确的外语教学原则。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快速高效的英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科学性原则遵循正确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包括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交际理论与语言认知理论等。遵循正确的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如认知心理学等。坚持科学的语言教一学观点,即英语语感是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培养并获得英语语感是英语教学的核心。

二、实践性原则语言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语言在社会实践中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中学英语课程既不是理解型课程(如数理化),也不是知识型课程(如史地生),而是技能型课型。英语语言和语言能力只能通过语言实践练习来培养。

三、综合性原则语言本身是复杂的,具有多元综合统一的特点,如语言结构方面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综合统一,语言能力的听、读、说、写综合统一。语言内容的语句、语段、语篇、课文综合统一,语义结构的形式、规则、内容、功能的综合统一等。因此,英语教学应坚持综合性教学。

四、目的性原则语言是认识工具、思维工具、交际工具,而工具的唯一价值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是使用英语:为使用英语而学习英语,为运用英语而掌握英语。同时,在使用中学习英语又是最为快速高效的学习途径。所以要努力做到学用结合,边学边用,学以致用。

五、主动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处放主导地位,“学”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快速、高效地学习英语。

(四)

遵循上述英语创新教育教学原则,我们放1四o年创立了“英语语感学习法”,指导学生改进英语学习方法。随后在1992年又创立了“英语语感教学法”,并从1994年起,在普通中学开展英语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英语语感教学祛”运用以下教学模式:

1、学法先导,调动潜力方法就是效率,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保证,所以,教学的涵义是“教会学习”,首先要教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调动学习潜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反映了英语教学的主动性原则。

2、认识规律,突破关键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逐步认识英语的规律、特点,掌握学习英语的关键,帮助学生突破关键,提高学习效率,稳步提高。这体现了英语教学的高效性原则。

3、扩大输入,听读领先始终重视大量系统的听力训练和阅读训练,优先培养听、读理解能力,确保英语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在听、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稳步提高说、写表达能力,这遵循着语言发展的科学性原则。

4、高效实践,培养语感重视朗读与背诵,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进行各种高密度、高效率的课堂语言实践练习,促使语感的生成、发展与提高。这符合语言发展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原则。

5、学用结合,协调发展师生均努力使用英语双向交流信息,运用英语扩大视野,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努力达到学用统一,综合提高英语水平,全面协调发展英语语言能力。这反映了语言发展的目的性原则。

“英语语感教学法”是一套完整式英语教学法体系,由30多种具体、实用的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方法组成。它的教学措施是:

1、指导英语学法,培养学习习惯开学初,向学生和家长介绍“英语语感学习法”,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介绍该内容的具体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坚持使用,形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多种教材并用,扩大语言输入使用引进教材、听力教材、课外阅读教材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扩大语言输入,提高听读能力。

3、课堂英语交流,创造英语气氛用英语组织教学,提问回答,双向交流,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之中(),促进英语语感的生成与发展。

4、坚持听读结合,重视朗读背诵要求学生在听录音的基础上模仿读熟课文,进一步背会课文,做到语音正确、语调规范、+记忆牢固,为课堂综合实践练习,发展语感打好基础。

5、分解能力层次,突破难点关键对初、高中阶段的语言能力培养进行分析,明确提出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逐项过“五关”,即初中阶段:音节拼读关、语音语调关、单词记忆关。听力理解关、朗读背诵关;高中阶段:扩大词汇关、速读理解关、口语表达关、语篇写作关、自学提高关。

6、集中识记生词,分散巩固掌握开学初集中词汇教学,将全册生词按读音规则、构词规律等特点分类组合记忆。并要求学生勤查词典,通过围绕课文进行的实践练习分散巩固单词,达到牢固掌握,熟练运用。

7、重视课前预习,保证高级实践j对课前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即熟记生词、读顺课文、发现问题、准备实践。确保课堂上高密度实践练习,达到当堂练会、练熟,掌握新教材内容。

8、感性先于理性,实践先于规则“英语语感教学法”反对详讲规则、知识。主张“语法句型化”,即化抽象的语法规则为具体的句型公式,在提供典型例句并初步理解语义后就开始模仿造句操练,在练会之后再适度总结语法规则,以练会、练熟为目的。

9、优化习得环境,综合培养语感尽量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校内家庭英语实践活动,如学唱歌曲、英语竞赛、课外阅读、英语板报、英语晚会等,使学生频繁接触英语,增加实践,浓厚兴趣,促进语感。

10、反对题海应试,集中培养能力“语感法”反对功利主义的题海应试,认为它肢解英语,不利于提高语言能力,无助于培养语感,更是造成师生双方过重负担的根本原因。“英语语感教学法”致力于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同时也在所有现行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作为素质教育的“英语语感教学法”,其创新思维表现以下八个方面:

-、创新的目标致力于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实际水平的提高,力争中学六年英语过关(即超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水平)。

二、创新的思路认为教学首先要教会学习,从一开始就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三、创新的要求主张流畅()先放准确(),语义)重淤形式(form).在流畅的基础上求形式的准确。

四、创新的观念运用综合性教学,突出语言功能,创造语言情景,进行双向交流。避免单一项目的分析性教学。

五、创新的认知重视语言的结构与规律,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的规律与特点(如读音规律、重音规律、词汇特点,句型特点等),提高学习效率。

六、创新的语法运用语法句型法、课文串讲法、集中识词法、五项同步法、句型结构法、词组组句法等一系简明、实用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七、创新的程序创立全新的课堂教学程序,(即:值日生表演,检查预习效果,热身练习、熟练运用、归纳总结)达到当堂练熟、当堂掌握。

八、创新的途径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交际运用为主要形式和主要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以说,“英语语感教学法”正是创新教育的产物。

(五)

自1994年5月运用“英语语感教学法”在石家在市第32中学开展创新教育教改实验以来,己有七年了,教改实验范围从一所中学、四个教学班扩大到四百多所中学,六千多个实验班级,均取得了以下令人鼓舞的实验成果:

1、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普遍做到坚持课前预习,课上积极练习,课后及时复习,常听录音,模仿朗读,努力背诵,积极实践,主动阅读,勤放动笔,科学记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普遍明白英语课不是知识课、理解课,而是技能课。懂得学好英语一靠扩大输入,二靠勤放实践,三靠学用结合。树立了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养成了一系列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3、顺利通过了语言语泪夫坚持听录音与朗读相结合,理解与背诵相结合,学唱英语歌曲与学习英语相结合,保证了学生语音纯正标准,语调自然规范,很快地、顺利地通过了英语语音语调关。

4、学生英语听力理解力强坚持听读领先、英语授课、朗读背诵、课堂实践等,使学生有大量提高听力的机会,听力理解能力迅速提高,能用英语接受信息,能迅速理解所听内容并发现口语失误与错误。

5、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高多套教材并用,泛读与课外阅读起步早,阅读量大、要求高,使学生的英语阅读量数倍增加。不但扩大了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了英语水平,而且培养了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语感。

6、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强坚持朗读背诵,增加课堂实践练习,组织创造性的口语表达,使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初二学生都普遍具备了连贯性的口语语篇表达能力。

7、具备了自学词汇的能力学生认识到词汇是学习英语的难点与关键,掌握了系列记忆、学习词汇的方法。“集中识词,分散巩固”使学生善于大量扩充词汇,广泛阅读使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以每年1000个以上的速度积累。

8、英语教学步入良性循环以培养语感为核心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听力、口语流畅,反映敏捷、言语准确、记忆牢固、运用熟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越学越爱学,教师越教越顺利,整个英语教学形成了良性循环。

9、教师业务水平同步提高实验教师逐步掌握了正确的英语教学途径、方法与技巧,英语教学法素养迅速提高,越教越感到轻松自如。彻底摆脱了题海应试的繁重负担,有时间与精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

10、学生英语水平数倍提高“学法先导,掌握规律”大大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扩大输入、高效实践、学用结合.又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实际英语水平大幅度提高,不但消灭了“聋哑英语”,而且消灭了“文盲英语”与“痴呆英语”。虽然实验班从不搞题海应试,但在现行的各项笔试统考中,实验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首届实验毕业班、石家在市第32中97级两个初中班在97年度全省中考里平均100.3%分(满分120分),及格率达91.9%,优秀率达62.5%,分别比全市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分别高出20.9分、21.3和33.8个百分点,第二届实验毕业班,32中98级两个初中班在98年度省中考里平均101.2分,及格率达98石多(仅1人不及格),优秀率55石%,比全市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分别高出17.7分,289和22石个百分点。石家在第32中学是全市生源与办学条件最差的初级中学,能连续两年取得中考优异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随着教改实验的深入进行,实验班的成绩越来越突出:石家庄市41中99级初三两个实验班六个学期在全市期末统考中及格率均达l00%’优秀率一直在86%以上。98年全省统一中考的第二无,这两个班136名初二学生答中考笔试题全部及格,平均分达835分(满分100分),说明他们仅用两年就全部出色地完成了三年的英语学习任务。该校初一年级四个实验班在期末统考中竞取得优秀率达100%的惊人成绩。石家庄市43中学99级高中两个实验班从96年秋高一年级才开始运用“英语语感教学法”,仅经过两年实验航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统考,79名学生中55人成绩合格,达到了英语基本过关的程度,通过率达70%。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篇(9)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篇(10)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近年来随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不断被讨论与研究。有学者将各种观点大致分为选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学教育派、语文专题派、人文语文派等五个派别[2]。总的来看,不管是提倡以作品为主,还是以学习方法为主,其重心都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换言之,大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

如徐中玉说:“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这门课不能成为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而应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学、文化课。”[3]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亦提出:“在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教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4]毋庸置疑的是其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性,而由此也可看出: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人文科学方面达到的综合素养的水平与境界”[5],包括了人文精神与文化修养,是新时期高质量人才所应当具备的。

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而大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主动性缺失的松散状态,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将人文教育落到实际中?

对此,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魏怡在其论文《“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中曾言:“大学语文应当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美育是其灵魂,对学生汉语言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提高是其最基本的任务,突出技能训练,努力增强大学生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是其目的。”[6]工具性、人文性与美育性为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效结合的三要素:其中工具性包含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实用技能,为基本任务;美育是建立在熟练运用工具性这一特性的基础上的,为核心内容;而人文性则为其最终目的,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换言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进一步培养大学生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口头表达与写作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其对作品进行审美欣赏,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

1.工具性的培养

所谓工具性,应当是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语感,从而掌握认识世界、与世界交流的基本技能,比如阅读、写作等。

笔者曾对2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都认为当今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学的延续,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分强调工具性的一面。不可否认,字词的把握是欣赏优美文学作品的基础,试问一个连字词含义都不理解的人怎么可能把握作品的深意?这是大学生必须清楚认识到的一点。而作为教师,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基于此的应用能力培养是教学重点之一。作为从教者,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到这一学习中去。

比如语感的学习,早在1979年,吕叔湘先生便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提到了语感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7]这虽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一点意见,但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亦有指导作用:语感的进一步培养亦为大学语文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8]在具有个性的大学生看来,经过了中学的各种培养,语感是早已形成,所以不愿再花费时间。因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端正态度,鼓励其阅读高质量文本,使其熟练掌握语言,形成一种能迅速认识事物、描述事物的自觉思维活动。

除了语感的培养,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也是语文工具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在调查报告中,85%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已熟练地掌握了写作,但设计应用文写作时,83%的同学都表示不清楚。面对这一情况,在上学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应用文写作”这一板块,相对于纯文学赏析的课堂,学生们在此表现的求知欲更为强烈。经过讲授与训练,他们清楚了通知、请示等公文的写作,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了各自班级就业意向分析的调查报告。不能说这是在实用性与功利性指引下对于大学语文的改造,而应当说是在培养其语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视。

2.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达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发挥。它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实现完美人格的先决条件。”[9]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通过对美的理解丰富思想,提升品位,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对于文本的赏析;一是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当下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渴望日益下降。据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相较而言,美国的大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平均每周要超过500页,远远高于中国学生。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冷漠显而易见,同样在问卷调查中,80%的学生对于课本选编的文本提出质疑,认为同中学课文的重复率高,且脱离现实。相对于课文,学生对于当下的流行文学更感兴趣。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熟知中外经典作品,还要掌握当下流行趋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如童话书《小王子》,在笔者课堂的自由发言中多次被提及。就发言情况而言,《小王子》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了他们审视世界的眼光,他们从小王子与玫瑰花的相处中读懂了爱的奉献,从小王子漫游途中遇到的国王、爱慕虚荣者、酒鬼等人身上,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幻想狂、自我崇拜狂与梦想发财狂等形形色色的人。这是《小王子》带给他们的思考,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正确地引导,才是对于课堂的最好补充。